省重点学科

化学    

福州大学化学学科是1958年建校时由著名化学家卢嘉锡先生创建。化学学科1960年代就开始培养研究生,1978和1979年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专业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物理化学、2000年获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博士点。2003年获一级化学学科博士点,涵盖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食品安全与药物化学、材料化学和环境化学等三个自设博士点。所属物理化学学科于2002年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被认定为全国3个物理化学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之一。2005年分析化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获批福建省重点学科,2009年分析化学获批为福建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项目。2017年、2022年化学学科连续入选首批和第二批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化学学科被评为A-,位列全国8-15位。2022年9月化学学科ESI排名达0.456‰,全球排名74位。在2022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化学学科排名19位,位于全国前10%。

本学科一直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已形成了学科、学缘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50人,其中教授90人,副教授50人。学科带头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付贤智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人才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级“四青”人才16人,省部级人才50余人。拥有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光催化团队),2个教育部科研创新团队(“光催化基础与应用”和“食品安全分析检测与传感技术”),1个国家地方高校“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

本学科是我国化学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1981年被原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物理化学学科助教进修班。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19年、2021年化学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教育部化学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现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结构化学为国家精品课程,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为福建省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基地。近年来,每年培养各类研究生500多名。本学科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培养两院院士4人(魏可镁、付贤智、吴新涛和洪茂椿)。

本学科拥有“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所中心”、“生物药光动力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和“环境与能源光催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5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科学研究形成理工结合的鲜明特色,在催化化学与应用、功能材料设计与应用、光电分析化学与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的研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取得一批重大基础创新研究成果的同时,在技术创新和转化上也取得丰硕成果。“钼、铁等原子簇的合成化学与结构化学”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固体超强酸光催化剂的研制及其工业应用技术开发”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五来,共承担各类课,500余项(其中国家级150余项),获科研总经费超3亿,获发明专利授权500余项,发表SCI论文250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奖和福建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近20余项。

药学

药学作为医学、化学、生物学交叉的一门学科,不仅为人类寿命的延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又是一项高新技术密集的产业,它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福州大学近年来充分利用化学学科强的优势,在药学研究方面特别是在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医用纳米技术和微生物与天然药物等方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在药物复杂体系的现代分离与检测技术方向,以提高药品安全检测和生物医学复杂样品分离分析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为目标,重点发展适合于药物复杂体系的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毛细管电泳(电色谱)—质谱/电化学/化学发光/电致化学发光等联用技术、微流控芯片/微流控芯片电色谱等研究现代分离检测新技术,用于天然药物和生物样品中抗菌素、激素、蛋白同化剂、b-激动剂、生物活性肽等的检测。

2)在化学生物传感与临床检测技术方面,以提高重大疾病早期诊断水平为目标,开展基于电化学与分子发光的传感技术,并将其用于生物医学和临床检测,主要包括:新型光化学探针和电致化学发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分子印迹新技术研究、多功能纳米探针开发、基于仿生分子识别体系的微传感器研制、活细胞/活体中重大疾病生物标志物的传感成像新方法研究等。

3)在药物化学方面,以治疗癌症所使用的药物为研究对象,研究方向涵盖了目前癌症主要治疗手段所使用的药物,对辐射治疗的机理、辐射致敏剂、辐射保护剂、化学治疗药物及光动力治疗药物等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探索研究。

4)在微生物与天然药物方面,主要研究菌种筛选、菌种改良、微生物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细胞工程育种等。

5)在医用纳米技术方面,结合我国和福建经济建设的需求,进行医用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如纳米药物剂型的开发以及利用纳米技术进行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通过医用纳米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研究和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纳米诊断技术和安全、高效的纳米药物新剂型,为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产品保障。

在上述几个方面,近5年来我们已经在国际顶级刊物发表SCI论文200多篇,其中大部分影响因子大于3.0,已获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项,研究经费达8000多万元。产生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应用成果,其中包括我国第一个全化学合成的抗癌光敏剂---福大赛因(PHOTOCYANINE), 2008年6月该化合物作为1.1类新药获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进入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