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纳米催化材料活性和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日期:2019-11-29 阅读次数: 作者: 来源:bet36365路检测中心

报告题目:纳米催化材料活性和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报告人:李微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报告时间:2019年121日下午3:30-5:30

报告地点:福州大学阳光科技大厦中401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李微雪教授,1992年武汉大学本科毕业,1998年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博士毕业;1999-2004年在德国马普协会Fritz Haber研究所、丹麦Aarhus大学从事博士研究。2004-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2015年至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李微雪教授先后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催化青年奖,“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为理论与计算催化,近期主要围绕催化材料的晶相调控、纳米催化材料的表界面效应、以及纳米催化的稳定性展开系统理论研究。

报告摘要:催化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核心是高活性、高选择性、稳定催化材料的理性设计,是目前催化科学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前沿挑战。催化材料性能的优劣,不仅依赖于催化材料本征性能(活性与选择性)的高低,也同时依赖于单位质量活性位数目的多少。对于结构不敏感反应,简单地减小尺寸就能有效地提升活性位的数目,提高比质量活性。这时候需要优化筛选载体,稳定住较小尺寸的催化材料。对于结构敏感的催化反应,可能涉及到的结构敏感因素有,尺寸效应、形貌效应、界面效应、晶相效应等。在这种情况下,可不需要通过减小尺寸来提高比质量活性,从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相比其他结构敏感性而言,晶相对催化反应影响的重要性目前还有待挖缺,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如何提高反应条件下催化剂的稳定性、抑制催化剂的烧结,高效地实现催化剂的分解与再生,是多相催化剂工业化过程中长期以来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课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烧结,不仅依赖于催化剂、催化反应,还依赖于催化剂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催化剂的尺寸、分布和以及反应条件。催化剂的分解与再生,也会因催化剂和载体的不同而不同。这些复杂因素的存在使得催化剂制备、载体的选择和反应条件的优化极具挑战。本报告将汇报近几年来我们课题组在纳米催化材料晶相和稳定性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