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高效光催化过程报告及学术交流会日程安排
日期:2020-11-11 阅读次数: 作者: 来源:bet36365路检测中心

高效光催化过程报告及学术交流会日程安排表

时间:11月14日(周六)           地点:阳光楼911                                            

具体时间

报告人/报告题目及安排

主持人

8:30-9:00

报告人一:教授

报告题目光催化技术在工业VOCs深度净化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吴棱

李朝晖

9:00-9:30

报告人二:余颖教授

报告题目金属铜及其氧化物催化剂太阳能源下还原CO2为碳氢化合物研究

9:30-10:00

报告人三:郑耿锋教授

报告题目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10:00-10:10

休息

10:10-10:40

报告人四:张昕彤教授

报告题目半导体氧化物光热催化

戴文新

张金水

10:40-11:10

报告人五:张高科教授

报告题目宽光谱响应的光催化材料微结构调控及其环境和能源光催化性能与机理研究

11:30-14:00

午餐

14:00-18:00

学术交流讨论

18:00-20:00

晚餐

报告人、报告内容简介

报告人一:安太成教授,男,中国国籍,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工业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研究院院长,广东省环境催化与健康风险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市环境催化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广东省光催化技术集成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人才、教育部高层次人才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杰出人才(南粤百杰)获得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报告内容:光催化技术在工业VOCs深度净化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新兴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与健康效应、光化学与光催化迁移转化与风险消减机理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有关环境水体和大气中毒害有机物的环境催化净化消除与污染控制原理及其区域健康风险削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毒害污染物污染与健康效应、光催化降解机理,光催化杀菌机制和光催化反应器研制及其在环境大气和水体中毒害有机物污染控制原理等方面。

报告人二:张高科,工学博士,中国国籍,武汉理工大学环境学科首席教授,矿物资源加工与环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曾获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武汉市学术带头人计划入选者。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以及国家、多个省市及部委科技项目及科技奖励评审专家。现为湖北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武汉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矿物复合材料专委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岩石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硅酸盐学会理事、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环境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

报告内容:宽光谱响应的光催化材料微结构调控及其环境和能源光催化性能与机理研究。能源与环境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热点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光催化可以快速、高效、清洁地实现污染物的降解。然而,常见光催化材料无法利用太阳光组成中约50%以上的红外光。如何实现最大效率的利用太阳光是光催化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开发近红外光响应的光催化剂为提高太阳光的利用效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报告人三:张昕彤,中国国籍,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98年获吉林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8-2001年间任吉林大学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讲师和副教授,2001-2007年间任日本东京大学JSPS博士后和神奈川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勤研究员。发表SCI论文220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1项,SCI他引12000余次,H指数47。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科研奖励3项。

报告内容:光催化化学转换是利用太阳光能解决人类社会的能源、环境和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化学性质稳定、储量丰富、能够在光激发下实现水分解、二氧化碳还原、污染物分解和精细化学品合成等过程,是光催化化学转换领域的基础材料。但是,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也面临光生电荷分离效率低、太阳光利用不足和光催化化学转换选择性不高的重要挑战。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我们以半导体氧化物光热催化为研究主线,通过对氧化物光催化材料的界面工程,显著提升了光催化过程的热辅助效果,展现出同时利用太阳光的紫外、可见和红外波段催化化学转换的前景。

报告人四:余颖教授,中国国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湖北省百名优秀女性科技创新人才。1996年大连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0年在南开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随后来到华中师范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期间于2003年11月~2007年5月分别到香港中文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波士顿学院从事了博士后和访问工作研究,并于2013年7月和2014年8月分别到美国休斯顿大学和丹麦奥胡斯大学从事一个月的短期访问合作研究。正在从事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转换和环境治理中应用的研究工作,已在Nat. Common.、JACS、Energy Environ. Sci.、Adv. Energy Mater.、Nano Lett.、ACS Catal.、Environ. Sci. Technology.等上共发表SCI论文140多篇,被他人引用超过6500次,论文h-index为45。

报告内容:金属铜及其氧化物催化剂太阳能源下还原CO2为碳氢化合物研究。随着煤炭、石油等化石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日益恶化, 发展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全球性趋势,但是可再生能源转瞬即逝,因此储能设备就成为稳定电网、驱动汽车和各类电子器件的关键。超级电容器和电池是储能装置中最重要的两种器件,其中超级电容器具有快充快放和循环稳定性强的特点,但其能量密度非常有限;相比之下,电池具有能量高的优势,但是其快充快放和循环稳定性较差;而从原理和方法上对这些器件进行改进是解决这些难题的重要途径。

报告人五:郑耿锋,中国国籍,复旦大学教授, 2000年复旦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2007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博士学位,2007—2010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 年起在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和化学系担任教授与博导。目前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邀请专著章节 3部,论文的总他引次数 7000多次,其中单篇引用在 100次以上的有20篇。主持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课题、国家基金委优青、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复旦大学卓识-卓学人才计划等课题。目前兼任J.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杂志的编辑,J. Materials Chemistry A杂志的编委。

报告内容:从纳米电催化剂在可再生能源转化和存储应用来展开此次报告,介绍他所在课题组最近关于电催化剂的一系列工作,以及对结构的合理设计和反应机理的理论计算。此外,郑围绕着基于金属及其氧化物作为电催化剂的结构、掺杂、与界面的调控,可实现对多种CO2的深度还原产物,包括甲烷、乙烯、乙醇等,进行高活性、高选择性的电催化制备,并对其催化原理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