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态功能材料系列报告(1-4)
报告1:新型稀土配合物智能发光材料研究
报告人:唐瑜(中国国籍)(兰州大学)
报告时间:2020年11月21号上午 10:00至11:00
报告地点:嘉锡楼413
报告人简介:唐瑜,理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甘肃省领军人才和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兰州大学我院副院长,甘肃省有色金属化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配位化学与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
报告简介:利用配合物的分子设计性和稀土发光特点,以界面效应、原位配位和能量传递等手段进行稀土荧光调制研究,建立了分子水平调控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功能新策略,将其应用于稀土智能发光材料。基于配体的刺激响应性设计,在一种材料体系中对稀土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进行协同调制,实现了稀土多维度光学信息存储和双光子智能诊疗探针构筑,为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的创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
报告2:新型稀土配合物智能发光材料研究
报告人:李丹(中国国籍) 暨南大学
报告时间:2020年11月21日下午14:00—14:40
报告地点:嘉锡楼413
报告人简介:李丹,男,博士,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丹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国家973计划(课题组长)等。李丹教授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汕头大学李嘉诚基金会卓越教学奖。现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中国化学会理事,广东省化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材料学会常务理事。
报告简介:李丹教授致力于超分子配合物及其聚集体的合成组装、结构形貌和发光、吸附及手性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报告3:氧合团簇化学
报告人:杨国昱(中国国籍)(北京理工大学)
报告时间:2020年11月21号下午 14:40至15:20
报告地点:嘉锡楼413
报告人简介:杨国昱,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原子分子簇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0年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暨百人计划”,2001年5月到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2014年9月到北京理工大学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工作至今。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入选Elsevier 2014-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化学类)。长期从事氧合团簇化学研究,以及基于氧合团簇单元构建的多孔材料、催化材料及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等。在氧合团簇的设计合成与组装策略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已在Chem. Rev.、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及J. Am. Chem. Soc.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9项,主编《氧基簇合物化学》专著1部。。
报告简介:由于团簇-有机骨架中的簇单元不仅在反应体系中稳定,而且具有可利用的配位位点与有机配体反应进而构建拓展结构。主要介绍过渡金属氧合团簇、稀土氧合团簇、锗氧团簇、硼氧团簇、团簇-空旷骨骼、团簇-有机骨骼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缺位导向合成在合成过渡金属氧合团簇方面的应用及其磁性、催化、二阶非线性光学等性能.
报告4:手性分子设计、合成与组装及识别分离
报告人:崔勇(中国国籍)(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时间:2020年11月21号下午 15:20至16:00
报告地点:嘉锡楼413
报告人简介:崔勇,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2000年在中国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2002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2005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助理研究员。2005年9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2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报告简介:基于手性分子的设计、合成与组装、不对称催化、手性识别与分离以及手性金属-有机多孔材料